當前位置:

遷址西安50周年電子工程學院訪談錄


楊紹全教授 DZDK專家,1960年從我校雷達系畢業,留校任教,曾任電子工程系系主任。     記 者:從張家口的雷達系到西軍電的老二系,再到今天的電子工程學院,經歷了哪些大的飛躍和發展?在專業與學科建設方面,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重大的變化?

  楊紹全:學校在張家口時就已經有了雷達系。在我看來,電院的雷達這一支,伴隨學校的變遷和發展,經歷了三次重要的飛躍。

  在張家口時,整個學校除了指揮系,設有有線通信、無線通信、雷達三個系。雷達系圍繞雷達的維護、使用、研究、設計四個方面的需要,開有近50門課程,從柴油機、發電器到機械制圖、工程力學,凡是雷達應用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細枝末節都開了課,談不上什么專業建設。學員們要學的東西很多,學校實行五年制,五個年級,一屆50多人。這一時期的教學以培養雷達維護和使用為直接目標,或者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雷達技師的培養。

  隨著學校遷址到西安,1960年前后,雷達系經歷了第一次飛躍式的發展。軍隊現代化建設對部隊專業高級人才的培養提出要求,學校以前瞻性、戰略性的眼光,迅速推動了專業的大步拓展,從零開始,率先建設了一批前沿專業。雷達系分為雷達工程系和雷達技術系,雷達技術系下設自動化防控、DZDK專業。由于過去是一片空白,當時特別聘請了一批蘇聯專家參與支持學校的專業建設,開設了DZDK專業師資班,組織雷達系高年級同學參加,他們畢業

楊紹全教授 DZDK專家,1960年從我校雷達系畢業,留校任教,曾任電子工程系系主任。

之后充實到師資中來,DZDK專業就這樣起步了。教學方面也向蘇聯學習,加強了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從過去以設備為中心轉為以專業基礎為中心,剔除了雷達維護、使用方面的課程,加強了研究和設計方面的課程,可以說,我們培養的人才也從雷達技師轉向了雷達工程師。

  第二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1980年前后,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后,電子工程專業、雷達工程專業合并為電子工程專業,加上信 息工程 專業和新建的自動控制專業、工業自動化專業組建為電子工程系,教育理念上從專業培養轉向學科培養,是學科建設的 關鍵階段。學科培養的模式直接面向社會的需要,拓寬了專業面。基礎教學進一步加強,率先開設了很多新興課程,有電路信號與處理、隨機信號分析、數字信號處理等。老師們付出巨大努力來翻譯、編撰教材,為教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些課程草創時期的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77年,學校始建研究生制度,雷達系開始招收研究生,師資方面以自我培養為主,也羽翼漸豐。特別是借著開放之風,第一次打開了國際視野。我們一批年輕教師相繼出國訪學,在國外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東西,第一次見識了計算機。我們回國后把專業方面學到的東西帶了回來,也把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帶了回來。一些新課程開設起來,加強了包括畢業設計等規范的教學制度。我想,我們學校后來能很快地引進計算機,乃至再后來重視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和外語水平,都與我們放開了眼界有很大的關系。

  第三個大發展的階段是學校進入“211”之后,也就是目前所處的階段。國家的支持力度很大,辦學規模明顯擴大,教學和科研環境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像雷達這樣的傳統優勢學科更要有前瞻的戰略眼光,抓住機遇謀求大的發展。另一方面,有了這樣的大環境,大家都在發展,競爭也更激烈,我們不進則退。就學科的發展,我提兩點建議,一是給廣大教師提供可以潛心教學、科研的寬松環境,二是瞄準建設有突出顯示度的標志性成果,我想我們會發展得更好。

吳順君教授 信號與信息處理專家,1964年畢業留校任教,曾任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記 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我們學校雷達相關科研是如何起步的?至今在全國擁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因是什么?

  吳順君:我是學校遷到西安后招收的第一屆本科生,59年考到雷達工程系。學校配備了當時國內先進的軍用雷達和實驗設備。我第一次親眼見到真正的雷達,覺得很新奇,很神秘,也很激動。大概在62、63年,我還是學生,學校主樓的6樓建起了科研部,集中了從哈軍工、國防科技大等多家單位調來的骨干教師,成功開展了一批早期經典的科研項目,有關電視、雷達、單晶硅的國家重大先進成果都從這里誕生。這些成果對學校后來的發展影響巨大。

  文革之后,基于國家國防的具體需要,保錚老師成立了雷達動目標科研小組,教研室抽調了8個人參加,專門研究雷達的動目標顯示這一關鍵技術,有國家的專項經費支持。從這個8人科研小組到后來的雷達研究室,再到信息科學研究所、電子工業研究所,發展到今天的雷達與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從最初的幾個學生到現在幾百名研究生,伴隨著幾代雷達人的奮斗,各時期都有標志性成果、重大成果從這里誕生,一批批杰出的雷達人才從這里走出。數字技術的引入,帶動了技術的整體進步,推動了雷達的劃時代發展。

  經過這么多年來的發展,我們總是能夠在雷達學科前端占有一席之地,總是能夠站在前沿比別人更先邁出一步,這點是很不容易的。這歸功于我們不斷

吳順君教授 信號與信息處理專家,1964年畢業留校任教,曾任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繼承發揚的兩大優良傳統。一是理論聯系實際,既立足于實踐,又著眼于前沿;二是集體主義,注重團隊的發展,個人的發展依托于團隊。比起單槍匹馬,集體的力量更大,人多心齊辦大事,這也是我們在國內影響更大的一個原因。

毛乃宏教授 著名天線測量專家,帶領天線所成功研制了國內首套天線近場測量系統。  記者:我校的天線與微波專業從無到有,發展為今天的國家重點學科,這五十年來的變遷是怎樣的?

  毛乃宏:我校“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從最初的一門課程發展到建立一個專業,再發展到成立一個研究所,進而發展到現在成為一個國家重點學科,擁有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短短幾十年間,這個變化歷程讓我這個搞了一輩子天線與電磁場的人回憶起來感受頗深。最初在張家口的時候,天線與電磁場基本上只能說是一門課程,遷址西安之后,1962年我校成立了天線專業,專門培養天線方面的人才。1987年,根據國家改革發展需要,我校成立了天線與電磁場研究所,1992年又成功申請到了“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回顧這些年來這一學科的發展,學術研究隊伍不斷地發展壯大,天線與微波電磁場專業學科有了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西電天線與電磁場專業的研究基礎實力非常雄厚,畢德顯院士等一批老專家在1953年組織翻譯的《天線》,是我國第一本翻譯蘇聯的天線專業著作,后來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發行。隨后茅于寬老教授又組織翻譯了我國第一本 《天線手冊》,這也是全國最早比較系統進行天線專業教學的教材之一。在此基礎上,我們編寫了一系列天線方面的教材,這些教材被當時全國多所大學采用。此外,由西電發起的天線學會也在全國學術界小有名氣。從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天線學會每兩年組織召開一次學術年會,團結和吸引了天線研究界名流的到來,這個學會的不斷發展壯大也讓我校天線與微波電磁場專業在全國的影響力大大增強。

毛乃宏教授 著名天線測量專家,帶領天線所成功研制了國內首套天線近場測量系統。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開始逐漸意識到要在天線與電磁場專業的前沿領域發展,就要不斷創新,要讓教學、科研、生產等環節變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有了這樣一個新平臺,就會給我校天線學科的發展帶來新的生命力。在這種情況下,西電天線與電磁散射研究所1987年應運而生。研究所成立之后,天線與電磁場學科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少國內外專家學者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來校參觀之后,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西電天線與微波技術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一代代老專家老學者的不斷努力后逐漸發展起來的。1989年,我們開始爭取建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這一曲折的爭取過程持續了整整兩年多時間。當時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相關領域的大研究所相比,我們研究所人員缺少,總共才15人,實驗設備也比較落后。就是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先后向國防科工委打過多次申請報告,在不懈的爭取和努力下,終于在1992年獲準建立起了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一室兩點”)。重點實驗室的建立是我校這一學科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有了重點實驗室之后,我們的經費逐漸變得充足,實驗設備也都進行了升級換代,科研的軟硬件環境大大改善,成為目前國內高等院校中唯一專門從事天線與電磁散射研究的科研機構。

汪茂光教授 著名天線專家,曾任電磁場工程系系主任。吳萬春教授 著名微波專家,我校微波專業奠基人之一。   汪茂光:追溯整個學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50年來,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校專業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窄到寬的變遷過程,而這種變遷則更好地適應了科學技術進步的要求,給了西電更加寬廣的創新空間,科研實力大大增強。我所在的原電磁場與工程系幾經發展合并,目前已經發展成為電子工程學院國家級重點學科——“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而幾十年前,我們基本上是以教書為主,那時候沒有完整的科研學術梯隊,沒有完備的科學試驗設施,我曾經就為了一個科研試驗要多次跑到校外的研究所去完成。而50年后的今天,西電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獨立試驗大樓,擁有了自己先進的科研設備,專業發展不但呈現出寬口徑的特色,學科建設的實力也在不斷彰顯出來。這些在50年前的張家口,那

汪茂光教授 著名天線專家,曾任電磁場工程系系主任。
吳萬春教授 著名微波專家,我校微波專業奠基人之一。
是想都不敢想的。

  吳萬春:在張家口的時候,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教員和學生住的是當年日本人留下的軍營平房,50幾個人一間大通鋪。可那時大家的工作積極性還是非常高的,教學工作搞得也是紅紅火火,學員們學習的積極性更是高漲。58年來到西安之后,比起張家口各方面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雖然西電周圍還都是一片農田,但我們的主樓已經巍然屹立了,伙食、住房、教學等各方面條件都有了改善,大伙都干勁很足。我印象中,那些年西電教員們假期基本上都不怎么休息,大家都利用假期認真編寫教材,認真準備教學。我們專業就面向全國的電磁場、微波等專業編寫了大量的好教材,全國多所高校都采用了我們的教材。也正是因為我們有高質量的教材,有高水平的教員,還有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制度,“西軍電”很快就名揚四海。

  毛乃宏:現在的條件和環境都與以前大不相同了,學科要發展,西電要進步,歸根到底都要依靠人才。天線與微波技術能有今天的發展,是因為我們在這一學科領域培養了大量的優秀骨干人才,后繼有人。當時正是有了優秀的教員,有了那些高質量的教材,我們今天這支學術梯隊才能逐漸地發展壯大和延續下去。西電有著雄厚的學術基礎,在電子信息領域內,我們的學科面相對比較寬,如何在我們現有的研究基礎上,在學術前沿領域加強交叉學科的建設,這是我們目前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另外,我們的學術研究隊伍要想方設法抱成團,攥成一個拳頭,只有這樣,我們的力量才會不斷發展壯大。

焦李成教授 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  記 者:歷經半個世紀的變遷,今天的電子工程學院在教學、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碩果累累,能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焦李成:電子工程學院前身是1952年由著名電子系統專家孫俊人院士、畢德顯院士領導建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的雷達工程系。1980年將電子工程專業、雷達工程專業合并為電子工程專業,加上原有的信息工程專業和新建的自動控制專業、工業自動化專業組建為電子工程系;1993年9月由電子工程系、電子工程研究所、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研究所共同組建為電子工程學院。1999年6月由原電子工程學院、微波電信系和天線研究所合并組建成新的電子工程學院。

  目前學院有教師284人,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5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擁有信號與信息處理(全國評估第一),電路與系統 (全國評估第一),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全國評估第五)三個國家重點學科,含金量很高;建有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線與電磁散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電工電子教學基地。科研成果獎231項,其中國家級10項,省部級9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項、省部級8項。三年來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3篇。九五期間年均科研經費超1000萬元,十五期間年均科研經費超3000萬元,2007年科研經費達7800萬元。 

焦李成教授 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

  電院的校友中有相當數量的將軍、研究所所長、總工、總設計師、高校校長、企業家。代表人物有保錚院士、王越院士、郭桂蓉院士、張錫詳院士、包為民院士、張堯學院士、李建博士、王革博士和企業家柳傳志等。

  記 者:五十年來電子工程學院不斷發展,人才輩出,我們的經驗是什么?
  焦李成:總結這些年來學科發展、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經驗,我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保持、發展、踏實。這三方面是相互結合的。
  一是保持。電子工程學院的發展壯大經歷了多次大的合并、調整,但優良傳統的傳承從未斷線,而且能在發展中不斷吸納和發揚好的傳統。從畢德顯先生到保錚院士,一直保持著從部隊而來的優良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事實證明,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發展道路,符合西電的特點。
  二是發展。回過頭來總結電院這些年的發展,原因在于加強了基礎、強調了團隊。傳統團隊的保持和發展,是電院保持和發展的基礎。年輕團隊的嶄露頭角,為電院的發展增加了新的活力。團隊發展起來,其中一批有潛力、年富力強的青年學者、博導都成長起來。同時,學院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核心發展,注重激勵剛剛起步的年輕人,政策上向他們傾斜,通過指標體系考核引導他們走教學、科研并重的發展道路,支持他們成長為中堅力量。良好的人才梯隊已經建立起來。
  三是踏實。不光要想,更重要的是做。“欲則立,不欲則廢”。學科的建設、專業的發展要謀劃,更要敢于爭先,全力以赴。學校要辦成研究型、開放式、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各學院就要辦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學院。電院責無旁貸,首當其沖。

 

  版面閱讀:http://paper.xde6.net/xdpaper/20081105/index.htm

來源:    西電E流     http://www.xde6.net/news/news.asp?id=29174&kind=5

電子工程學院網絡信息中心 重新排版整理